推广 热搜: 家庭教育  幼教  家庭  教育  初中  知识  教育资讯  高中  学习  小学 

掌握在这类事上偷懒,孩子更独立出色

   日期:2025-08-14     来源:www.cdzvr.com    浏览:393    
文章简介:有人说,中国的父母是世界上最累的父母。他们从孩子的衣食住行、行为习惯,到学习、人际交往等每个方面,事无巨细地收拾安排,还总担忧自己做得不够。
有人说,中国的父母是世界上最累的父母。
他们从孩子的衣食住行、行为习惯,到学习、人际交往等每个方面,事无巨细地收拾安排,还总担忧自己做得不够。
然而,做得多,并不意味着成效就好。
太过“尽责”的父母,常常养出依靠性强、缺少责任感、没主见的孩子。

心理治疗的人本主义思想中,有如此一个看法:人是改变我们的第一负责人,每一个人都有改变和进步我们的倾向。

 

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,当父母过于积极,孩子就会消极;但假如父母消极一点,孩子就会对自己负责多一点。

 

这里的“消极”,不是放纵不管,恰恰是一种“有界限的管”,重点在于信赖孩子,把成长的主导权还给孩子。


在下面这三件事情上,父母掌握偷懒,反而会给孩子更大的自主成长空间,训练各项能力,让他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。

01

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上,掌握偷懒


100多年前,教育家蒙台索利就曾说过:


“对于孩子的爱,爸爸妈妈最大的误解就是变成孩子的仆人,帮孩子做。假如大家爱孩子,应该帮助孩子让他们自己做。”


一直以来,还是有相当多的父母,爱孩子少了分理智,忽略了独立动手能力的重要程度,把本该孩子做的事情都揽到自己身上。


怕耽误孩子的学习,家务活全包,甚至着装、吃饭、整理书包如此的小事也帮孩子做好,不舍得孩子做家务。
有的孩子甚至到了大学还不会洗袜子,穿一双扔一双;不了解什么天气应该穿什么衣服,需要打电话问父母······
父母太勤快、做得太多,剥夺了孩子训练动手能力的机会,致使孩子独立自理能力差,还会形成依靠心理,从身体到思维上都日渐变得懒惰散漫,缺少责任感。


在《极品说》中,傅首尔推荐了一个小故事:


“我带儿子的时候,他连牙都不会刷。把儿子托付给老公,三天将来,儿子便掌握了帮父亲穿鞋;现在父亲带了几年,儿子还掌握了炖汤。”


那一刻,她才发现:能干的自己带不出独立自理的孩子,但“无能且懒惰”的老公,却做到了。
从心理学上来讲,孩子从两到三岁开始就有强烈的“我要自己做”的欲望,他们会渐渐完成与爸爸妈妈的“心理离别”。
这时,对孩子成长最好的方法,就是父母少做一点,给孩子多一些做事的机会。在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上,掌握偷点懒,放下让他一个人做。
譬如整理书包、整理房间、洗我们的衣服、再到刷碗扫地如此的家务活,
孩子会在做这类事情的过程中训练各项生活技能,动脑考虑,变得机灵勤快、独立性强。
这类好的习惯和品质,也会迁移到孩子的学习、为人处世上来。

02

孩子遇见难点时,掌握偷懒


现在,陪孩子写作业已经成了一项应具备的家庭活动。
其中应该注意的一点是,假如父母过于勤快地为孩子解答各种问题,反而容易助长孩子的惰性。
有位母亲就曾吃过如此的亏——
有一天她下班回家,检查儿子的作业,发现稍微复杂一点的题目,都被“剩”了下来,作业本上一块块的空白,看得她一时气不打一处来。
这位父母尽可能让自己冷静下来,询问孩子缘由。
结果孩子不以为然地说:
“反正你会教我如何做的,我就等你回来写咯。”
她不禁陷入沉思:平常自己辅导孩子作业过于“负责”,孩子一遇见不会的问题就问她,她也立刻给孩子解答,孩子根本没自己动脑考虑的机会。
时间长了,孩子脑子也“懒”了,碰到难点就依靠父母帮他解决,不想动脑筋。
不止是在写作业这件事上,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会遇见各种各样的问题,譬如人际交往、与老师的相处、日常的烦恼和困惑。
假如父母每次都直接冲上去,挡在孩子前面替他解决,孩子就会失去直面困难、动脑考虑、学习解决问题的机会。
这容易致使孩子将来遇见困境或挫折就逃避退缩,抗挫折能力差,解决问题能力低下。



儿童进步心理学家乔治·斯派维克等人经过研究发现:

那些从小有机会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,不只更自信,做事情的自主意愿也非常强,并且思维更开阔。他们擅长从多个方面考虑,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。

这类孩子,无论在学习还是将来的工作上,都常见比那些从小依靠爸爸妈妈的人更具优越性。


孩子需要的,从来不是父母像“扫雪车”一样,替他扫清成长道路上的所有困难,而应该像“脚手架”,帮助他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这才是有远见的教育。
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,当孩子遇见难点时,父母可以懒一点,先评估一下问题的困难程度。
在孩子能力范围内、“跳一跳够得着”的,鼓励孩子自己动脑考虑,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譬如帮孩子检查作业前,让孩子自己先检查一遍,发现错误在哪儿;
孩子问问题时,不要立刻告诉他答案,让他通过词典、工具书、互联网来找答案;
孩子和好朋友闹矛盾了,问父母该如何解决,父母可以反过来问问孩子的想法,循循善诱,启发他一个人考虑和解决问题······

让孩子从小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,从中培养独立考虑的能力。
擅长独立考虑的孩子,会更自觉。


03

孩子做选择和决定时,掌握偷懒


《朋友请听好》的某一期节目中,有一位听众来信:

“我已经25岁了,可是感觉自己还没成年,由于我妈管得太严了,让我没独立的感觉。


目前都读研究生了,还被需要天天11点前回家。海外生活期间,生活费一周给一次,怕我乱烧钱,怕我冲动消费,怕我月底饿肚子。


长这么大从来没自己买过衣服,都是母亲给我买的,朋友聚会吃饭母亲只给50元······”。


现实日常,如此的孩子不在少数,从小到大都生活在父母的安排、管控之中。
他们没独立自主的空间,可以干什么,不能干什么,什么时间干什么,都被父母严格需要着。
对于每一个人来讲,会选择,并为我们的选择承担责任,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。
《行为决策学报》有研究证明,从小培养自主做决定和做事的孩子,将来会表现出较少的焦虑和哀愁。
当父母把孩子的所有事务都划在自己管理的范围内,孩子就失去了自主权、选择权,只能根据父母的意志行动。
这违背了一个人格健康进步的规律,所以孩子会感到十分压抑和痛苦。
而且,因为从小就缺少选择和做决定的机会,孩子不会怎么样做出决策,将来面临重大选择时会迷茫无措。习惯了听话和服从,也将致使他们没主见。

艾尔菲·科恩在《无条件养育》一书中指出:


“孩子掌握做正确决定的方法就是通过做决定,而不是遵循安排。”


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,只须不是原则性问题,父母要掌握偷懒,给孩子多一些信赖,让他一个人去衡量、决定一些事情。
譬如穿什么衣服、去什么地方玩、什么时间写作业,再到假期计划、报什么兴趣班、将来从事什么专业。
父母唯一需要做的,就是在适合的时候,给孩子提供有价值的建议,最后决定权还是交给他一个人,当然最后后果也是他一个人负责。

群里有位母亲就做得非常不错,孩子上小学三年级,以前放学回家后常常会打电话问她什么作业需不需要做,同学约他去家玩,需不需要去······
她都会引导孩子,你一个人想想,自己决定。后来孩子都非常会合理安排课余生活,无需父母过多操心。
从简单的小事开始掌握做选择,并承担相应的责任,慢慢变成各种大事、要紧的事,孩子才能逐步掌握做出合适我们的正确决策。
通过这类历程和体验,孩子会更有主见,考虑事情愈加全方位,思想独立。

可以看出,“偷懒”是有方法的,需要父母多学习,分辨什么是孩子我们的事情、是他要承担的责任,什么是为人爸爸妈妈应尽的职责、需要提供给孩子的资源。
有的事情上是绝对不能偷懒的,譬如:
充分的伴随和情感交流;多带孩子去体验、见识各种事物;引导孩子明确是非,树立规则意识;维持自我成长,给孩子做好榜样······

掌握聪明、智慧的偷懒,孩子会愈加独立、出色。



(图文来自互联网,侵权删) 

掌握在这类事上偷懒,孩子更独立出色

 
打赏
 
更多>热门阅读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