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日常孩子是需要赏识的,但赏识要有节制,要有原则,要有具体目的,不然“赏识”就是一种叫人上瘾的毒品,单纯的赏识将导致教育的灾难。
赏识不可能解决所有教育问题,“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”绝不等于“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”。换句话说,“赏识”其实改变的并不是孩子的现实,而只不过改变了孩子的心理感觉。假如对赏识缺少必要的控制,无限度地“赏识”孩子的所有方面,孩子的心理感觉与孩子的现实便可能出现非常大的差距。这个时候,孩子便可能满足于“赏识”提供给他的幻想,而不愿去面对现实。
赏识是一种勉励孩子的要紧方法,它之所以有效,一个关键的心理首要条件是,每一个孩子都期望讨大人喜欢,每一个孩子都信赖大人的权威;而这又埋下了一种危机,假如一味用赏识满足孩子,孩子们一味期待大人的赏识,最后可能致使一种“赏识依靠症”。赏识孩子是为了勉励孩子努力,可假如学会不当,则会转变成孩子努力只不过为了获得大人的赏识;他们奔跑不是为了前面的目的,而是为了身后拉拉队的喝彩。爸爸妈妈当然乐于充当孩子的拉拉队,但问题在于,孩子们总有一天会发现,身后的拉拉队已消失不在,这时,他们还有信心和动力跑下去吗?
很多孩子已经培养了由于表现好就期待奖赏和刺激的习惯,他们念念不忘表彰,由于做好一件事情而想得到老师的表彰,期盼爸爸妈妈的夸奖或者资金奖励。在整个童年与少年年代,他们可能会是爸爸妈妈老师心目中的宠儿,但一旦长大后,成人的赏识失去用途,他们便多少地感觉失落,他们没掌握从我们的行为本身获得满足和动力,他们没掌握自己为自己加油,自我勉励。
缺少赏识、一定、赞美的勉励机制,孩子的成长有时候看上去动力不足。但,在大力倡导爸爸妈妈的赏识教育之时,爸爸妈妈也需要了解赏识教育的局限所在。在家庭教育或者学校教育中,赏识作为一种方法是必要的,运用得当,它会起到很好的成效。但,赏识毕竟只不过海量教育方法中的一种。对一般孩子来讲,赏识不可滥用。爸爸妈妈需要认识赏识有哪些用途,但也不可以把赏识作为万用的秘籍。